
猫传染性贫血是由一种在血管系统内增殖的立克次氏体引起的猫急性或慢性贫血症。致病因子为猫血巴尔通氏体。它是一种细小、球状、杆状或环状微生物。该微生物一般存在于红细胞表面,数量不一,有时游离于血浆中。

临床症状
1.患有贫血并伴有体温升高至39.5~41.5摄氏度时均应考虑此病。
2.急性病例:由于红细胞被大量破坏,导致猫咪出现缺氧,引发呼吸急促心力衰弱、呼吸困难、同时由于溶血,会引起猫咪出现皮肤黄疸。高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迅速消瘦、脱水等症状出现。
3.慢性病例:症状发展缓慢,体温正常或偏低,机体营养不良、消瘦、食欲减少、精神沉郁、呼吸无力,眼结膜发白,心跳无力。
流行特点
1.在炎热季节发病率高。
2.吸血昆虫叮咬传播。
3.猫之间撕咬抓伤可能感染。
4.1~3岁公猫发病率高于母猫,猫大多都可隐性感染,但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某些疾病及应激因素时,隐性感染可呈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防治措施
1.输血是有效的疗法,急性病例一次应输血30~80毫升全血,必要时反复进行。
2.抗生素疗法:四环素5~10毫克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每日2次;氯霉素15毫克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日两次;先锋霉素0.05克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3次。
3.全身疗法:补糖,补液,维持胶体渗透压。
- 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末页
您目前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